语文常识

点心十二问

  • 发布时间:2021-11-25
  • |
  • 作者:网管员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

 

点心十二问

 

  一、担担面是四川风味小吃,咸鲜微辣,十分可口。你知道为什么叫担担面吗?

 

二、春卷──一种干面皮包馅心、经煎炸而成的食品。它和春天有关吗?

 

三、猫耳朵是一道面食,它的得名有很多传说。杭州猫耳朵据说和乾隆有关,你能否说来听听?

 

四、烧卖,又称烧麦。这道点心堪称历史悠久,请说出这一名称的来历。

 

五、臊子面是陕西名点,又称嫂子面。这是怎么回事?

 

六、到过浙江乌镇的人,都知道当地有姑嫂饼,油而不腻,甜咸适中。文学家茅盾当年便很喜欢用这一特产招待客人。它的得名和姑嫂有什么关系呢?

 

七、萨其玛是满族名点。你能说出这个名称的含义吗?

 

八、云南的过桥米线已走向全国。一般人都知道米线即米粉,大米做成的面食品,但为什么要冠以过桥二字呢?

 

九、广东早茶中有一款叫艇仔粥,吃起来鲜糯香美。请说出这一名称的来历。

 

十、龙抄手是什么地方的小吃?它是姓龙的人发明的吗?

 

十一、天津有三大名点:狗不理包子、十八街麻花,还有便是耳朵眼炸糕。这耳朵眼是怎么回事?

 

十二、据古籍记载,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。你能说出这一食品掌故吗?

 

                 (选自《咬文嚼字》2006年第3期)

 

参考答案:

 

一、担担面的得名,和叫卖方式有关。据说,这种风味小吃创始于1841年。当时,四川自贡有一小贩,每天挑着一副担子,一头是锅灶,一头是面、碗及各种调料,沿街叫卖,现吃现做,人称担担面

 

二、春卷是由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来的。据西晋周处《风土记》载:元旦造五辛盘,就是将五种荤辛蔬菜置于盘中供人食用,以示迎春接福,故又称春盘。唐时演化成春饼,每逢立春日,将生菜切细,用薄饼卷着食用。元代以后出现了春饼放入锅中油炸的制作方法,逐渐演变成了今日的春卷

 

三、乾隆皇帝下江南时,多次微服私访。一次他坐在渔舟之中,适逢大雨,饥肠辘辘,便向渔翁要碗面吃。渔翁说:南方人爱吃米饭,没有准备面条,一时又找不出擀面杖,做不出面来。这时渔翁的孙女正和小花猫玩耍,她灵机一动说:没有擀面杖就用手捻嘛。说着她就自告奋勇做起面来:将面团搓成长条,揪成小面疙瘩,再用大拇指捻出小窝窝,煮熟后浇上鱼虾卤汁,鲜美诱人。乾隆尝后十分满意,问:这是什么面?渔翁孙女看了小花猫一眼,俏皮地说:猫耳朵。此名从此流传开来。

 

四、烧卖或者烧麦,都不是原来的名称。关于这道点心的最早记载,见于公元14世纪高丽出版的汉语教科书《朴通事》,书中说北京午门外店铺出售素酸馅稍麦,并加注说:以麦面做成薄片,包肉,蒸熟或汤食之,方言谓之稍麦。为什么叫稍麦呢?一是麦面制成,二是当顶撮细似线,故曰稍麦。另一说认为本称纱帽,《嘉定县续志》便有记载:以面为之,边薄底厚,实以肉馅,蒸熟即食最佳。因形如纱帽,故名。”“烧卖烧麦是因为和纱帽音近而说传的。

 

五、臊子面是出自陕西省岐山县的传统风味。据传,当地有户人家的媳妇,做得一手好面食,她做的面薄如纸,细如线,下到锅里莲花转,小叔子总也吃不够。小叔子长大后,请朋友到家里做客,朋友吃了他嫂子做的面都赞不绝口,打听这是什么面。小叔子说嫂子面,因面里放有臊子,嫂、臊又音近,后来便传为臊子面

 

六、很早以前,浙江乌镇有家天顺糕饼店,店里卖的小酥饼很受欢迎。店老板生有一子一女,他把制作酥饼的手艺,传给了儿子、媳妇,为此女儿很生气。一次小姑乘嫂嫂配料时,偷偷地在里面洒了一把盐,谁知这次做出的小酥饼味道更好,赢得顾客交口称赞。老板得知原委后,便把姑嫂两人合作做出的酥饼命名为姑嫂饼

 

七、萨其玛原作萨其码,清《燕京岁时记》中有相当详细的记载,说它是以冰糖、奶油合白面为之。制作萨其码的最后一道工序,是把大块的萨其码从模具中取出来,切成小块,码在一起。的满语为萨其非的满语为码拉木壁萨其码便是这两个词的缩写。

 

八、清光绪年间,云南省蒙自县有一位名叫张浩的秀才,为赶考在一小岛上闭门苦读。他的妻子每天过桥到岛上给他送上一锅鸡汤,因为汤上浮油起到了保温作用,放入米线和配料后很快就能煮熟,味道十分鲜美。人们后来就把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米线称为过桥米线

 

九、艇仔,就是船上的小伙子。广州珠江一带,一些船上人家,经常用鱼生、炸花生米之类配料熬粥,到荔枝湾河面上出售。做这种生意的,不少是年轻人,人们便称他们卖的是艇仔粥

 

十、抄手就是馄饨。龙抄手是四川小吃,皮薄馅嫩,汤浓色白,爽滑可口。龙抄手的得名,并非老板姓龙,而是当年有三个伙计在浓香茶园商议开抄手店,取的谐音为名,寓龙腾虎跃、生意兴隆之意。

 

十一、耳朵眼炸糕始创于1900年,创始人叫刘万春。它的得名和耳朵眼胡同有关。这条胡同仅一米宽,窄如耳朵眼,在天津很有名,刘万春的炸糕店因紧靠这条胡同,于是人称店里出售的炸糕为耳朵眼炸糕。

 

十二、据宋代高承的《事物纪原》,诸葛亮讨伐孟获,到了泸水一带,瘴气很重,手下人说蛮地多邪术,主张杀死一些俘虏,用蛮头祭河神。诸葛亮不同意,因杂用羊豕之肉,而包之以面,象人头以祀蛮头一词后来便演变成了馒头

 

                  (选自《咬文嚼字》2006年第4期)

http://www.cnyww.com/中国语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