雏雁声声

【家庭教育】如何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进行家庭教育?
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3-22
  • |
  • 作者:暂无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
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以看到,

有的孩子安静稳重,害怕生人;

有的孩子活泼好动,热爱交际;

有的孩子反应快,行动敏捷;

有的孩子反应慢,动作迟缓。

而这些特点,我们似乎从孩子刚出生时就能观察到,一生中少有改变,从心理学上讲,这是由于每个孩子有着不同的气质。

什么是气质?

    平时我们所说的气质是指一个人的风格和气度,而心理学上所说的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,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、速度、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,与我们平常说的“禀性”、“脾气”近似。

    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,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。孩子出生时,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,有的孩子爱哭好动,有的孩子平稳安静。

      根据气质的特性,我们可以把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,分别是胆汁质,多血质,黏液质和抑郁质。

 胆汁质:进攻好斗、激动易变、易怒不安   

 代表人物:张飞、李逵等

多血质:开朗健谈、活泼悠闲、善于领导   

代表人物:孙悟空、王熙凤等

 粘液质:谨慎被动、温和可靠、克制镇静   

 代表人物:沙和尚、薛宝钗等

 抑郁质:文静悲观、冷静庄重、严峻焦虑   

 代表人物:林黛玉

      在现实生活中,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归入某一种气质类型,大多数人都偏向于中间或混合型。气质是人的天性,无好坏优劣之分。

    每种气质类型的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心理需求,那么,四种气质类型的需求是什么?家长又该如何根据孩子的需求进行教育呢?

1

胆汁质

胆汁质的人又称为兴奋型,胆汁质的孩子精力充沛,反应快,不易疲倦,但有易冲动、自制力差、性情急躁、办事粗心等行为表现。

尽管如此,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依旧是天生的外交家,他们为人热情、外向,做事有目标性,独立性很强。

教育策略

    对于胆汁质的孩子,他们的需求是自由与沟通。父母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,同时家庭氛围要安静祥和一些,可以更好地克服孩子不安静和急躁的特点。作为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多做家务,培养他们的耐心和做事情的细致。

2

多血质

    多血质又称活泼型,活泼好动,善于交际;思维敏捷;容易接受新鲜事物;情绪情感容易外露。

    这个气质类型的孩子喜欢听到别人的认可与鼓励。在面对陌生的环境时,他们喜欢尝试与冒险。

教育方法

    对于多血质的孩子,他们需要的是倾听与肯定。家长可以通过鼓励,发挥孩子的长处;注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,让孩子能够做事认真仔细,有始有终;同时父母可以培养他们安静的一方面,比如说弹钢琴、画画之类的兴趣爱好。

3

黏液质

       黏液质又称为安静型,黏液质的孩子多为温柔、被动型,性格一般比较安静,乖巧;情绪稳定,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情感,注意力相对集中,能长时间坚持不懈,有条不紊地学习生活;但这类孩子不太善于表达自己,在社交方面没有太大优势。

教育方法

      粘液质的孩子有自我实现的需求,在日常生活接触中,父母尽量把主动权与选择权交于孩子,多跟孩子交流,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;父母要能够成为他们成长的“助手”。

      此外,粘液质类型的孩子很听话,他们可以接受“有理”的教诲,所以在与他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,我们不要说一些套话与空话,而是多给他们一些建议与方法。

4

抑郁质

抑郁质的孩子对事情和外界敏感度很高,抑郁质的孩子做事小心谨慎,思考透彻,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。他们天生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,也不善于和陌生人交流,比较胆小,不爱讲话,缺乏自信心。

教育策略:

      抑郁质的孩子是天生的思想家,他们的心理需求是陪伴。对于抑郁质的孩子,在教育时要耐心地引导,在家庭教育中,氛围要轻松,快乐并且温馨,增强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;应多鼓励孩子,增强其自信。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,比如体育运动、乐器演奏等。

    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,同样的教育内容或方法,对不同气质的孩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。如:对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孩子,采取严厉的批评方法,一般来说容易起到促进作用,但是对于抑郁质的孩子来说,却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。

    因此,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和特点来选择教养方式,对于胆汁质的孩子要耐心、态度温和,避免矛盾激化;对待多血质的孩子要严格要求,在他们做出成绩时给予肯定,犯错误时要严肃教育,避免自由化;面对黏液质的孩子要理智、热心,多采用启发式教育,鼓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;对于抑郁质的孩子,要多赞扬、多关心,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,建立自信!

    气质类型虽然不能决定一个人完全的性格,却使家长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,有了一个可以依据的发展方向,对于家庭关系来说,懂孩子才能感知孩子的需求,才有可能进一步科学地教育孩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