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殊教育

把课堂“搬”到学生家里

  • 发布时间:2021-02-17
  • |
  • 作者:网管员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

陶行知先生指出:“生活即教育,社会即学校”。智障儿童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、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,而在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能力。由于家庭是儿童生活学习成长的一个主要阵地,于是我们就尝试把课堂搬到学生家中,让教育生活化,对智障生进行教育。
    一、组织家访,培养智障生的语言交际能力
   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,语言是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。家庭访问是一个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两种角色的交际过程,通过家庭访问,使学生自然地融人语言交际环境,顺利进入角色。
    家访前,老师要求把课堂里学过的礼貌用语加以运用,并对学生作一些语言训练指导,如:见到同学父母怎么称呼,问问同学在家里表现如何,平时做不做家务等。然后,带学生们到了同学小林家。当语言障碍较轻的学生因环境陌生说不出话来时,老师在旁边略加提示,他们就能向同学父母打招呼:“小林爸爸妈妈你们好!”而重度的学生一直不敢开口,老师多次鼓励,才能轻声地说:“你好!”同时老师有意识地提醒“小主人”来招待“小客人”,为同学倒水、拿糖果。同学们渐渐地摆脱了紧张压抑的情绪,开始能与家长聊天,说些学校里发生的事,还向家长提一些问题。原本重度生在课堂模拟训练中容易混淆、很难掌握的“对不起”、“没关系”等礼貌用语,在家庭访问的环境中,他们轻轻松松就学会了。
    二、慰问病人,培养智障生关心他人的情感
    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自身体验,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尤其如此,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东西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。
    慰问活动虽然是平凡小事,但意义甚大。智障生能够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,不仅使智障儿童的情感得到深化,心灵得到净化,而且还培养了智障生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,让他们在充分享受社会关爱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。
    学生肖肖的母亲常年卧病在床。为了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,我们精心设计了慰问活动。
    教师与学生事先进行了沟通。老师问大家:“慰问除了问候还应该准备些什么?”有的同学说:“要带礼物去。”再问:“带什么礼物呢?”有的同学说:“水果、牛奶。”于是老师组织学生带着平时节省下的零花钱,去超市买好慰问品。到了同学肖肖家后,学生们先祝愿肖妈妈早日康复,并赠送慰问晶。肖妈妈看到孩子们这么懂事,开心地笑了。学生们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故事、笑话讲给肖妈妈听,和她谈开心的事。临别时,每个学生又再一次向肖肖妈妈说了声:“祝你早日康复,天天开心!”一句句安慰的话语,使肖妈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。
    现在,只要班里有同学生病了,其他同学就会主动打电话或到同学家去慰问,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关心他人。
    三、模拟做客,强化智障生的良好行为习惯
    经调查,智障儿童到亲戚、朋友家做客机会很少。这就需要给他们创造机会,让他们走进同学家庭,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。
    如小航同学平时不爱说“谢谢”等礼貌用语。当他接过同学家长递来的水果,在老师指导下说了声“谢谢,”得到家长的表扬鼓励,后来当他再次接过糖果时,他就能主动说声“谢谢”了。
    从模拟“做客”活动中还发现有的学生有不合适的行为,还很不文明,主要表现在吃糖果上,没有节制地吃,甚至在临走时还要放口袋里
    带点回去。发现问题后,回校及时对他们进行文明做客和“胃知识的保养”教育。通过几次模拟做客活动,学生们基本上改变了这些不良行为。在实践——教育——实践的过程中,培养并强化了良好的行为习惯,也养成了个人的良好品质。
    四、市场购物,促进智障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
    心理学研究表明,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接近,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积极性就越高。购物就是将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向实践方面的转化。   
    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用到市场的购物活动中,让学生亲身体验购物,进一步了解社会,在购物实践中增长见识,锻炼自己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,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,通过实践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差距所在。
    在购物活动前,老师事先说明商场规则及注意事项,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购买物品,如何货比三家,如何讨价还价。接着,再组织学生到商场、超市去购物,有意识地让学生自由组合,放手让学生与店主交流。把所购得物品又进行模拟训练,让学生当收银台的服务员,老师按学生的计算能力,把他们分成甲、乙、丙三组,先请甲组计算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口算;接着由乙组计算能力较差的同学,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步步笔算;最后,由丙组同学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。当时,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。这样学以致用,使学生知道,生活中充满了数学,在亲身体验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,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,增强了自信心,并在生活实际中学会思考。
    五、创设家庭环境,激发智障生写作兴趣
   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“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。”智障生的注意力、活动的目的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均不如正常儿童,他们的注意力主要受兴趣的支配。
    由于智障生缺乏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真切的感受,因此大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,提笔就抓耳挠腮,感到无事可写。通过走进家庭进行家访、慰问、做客等一系列活动,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联想,形成生活积淀,既学到了交往的本领,又使作文内容来源于生活,变成有事可写,提高了写作能力。
    如小毫同学每次写作文总是说“写不来”三个字,并经常抄袭人家的作文,通过几次的实践——指导——实践,他基本上能写出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。他在《慰问同学妈妈》一文中写道:“今天早上,我亲自买了牛奶、饼子、桔子和苹果,去看望肖肖妈妈……通过慰问使得我懂得了要怎样去关心他人,还懂得了关心他人的道理。”我看了简直不敢相信。这样,每搞一次活动,让学生们带着写作任务去,促使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一切,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,激发了学生用文字反映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欲望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,大多数同学渐渐地变得不害怕写作文了,学生们开始喜欢写作文,并把写作文当作一件愉快的事。总之,家庭环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写作情境,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,提高了写作能力。
    六、走进同学家庭,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
    孩子人校后接触最为频繁的对象是他们的同龄伙伴,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对其友谊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讲,更胜于他们与成人之间的交往。因此,教师必须有目的、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,创设有利于孩子交往的客观环境,为他们提供充分交往的机会,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。
    如明明和兰兰因一块橡皮而发生争执,两人都说是自己的。于是老师和家长互相沟通,并联系好到其中一方家里去玩。后来,兰兰知道明明家里条件差,父母常年起早贪黑在外面打工,家里造房子还要还贷款,于是她脸红了,对明明说:“对不起,我不该抢你的橡皮。”说完马上就把橡皮还给了他。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了。从那以后,他们再也没吵过架,学习上还互相帮助,共同提高。这件小事,同时也教育了全体同学,从小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。
    生活即教育,让教育生活化,走进家庭培养智障生的实际生存能力,是很有必要的。只要教师注重与家长的联系,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,使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培养的合力,只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共同努力,智障儿童的潜能同样能获得良好的发展。

——衡阳市少儿馆闵巧摘自《现代特殊教育》2005.12第25页